策展问题意识群
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下辑:液态循环)| 长征独立空间 | 北京 | 2023
受建筑文本〈坚决降低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1955)启发并基于过去以驳论形式输出的展览“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2018),策展人袁佳维在长征独立项目“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的上辑“固态模具”中以八位/组艺术家包括陈维、崔洁、刘任、刘韡、陆垒、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夏乔伊、曾嘉慧的作品呈现由纪念碑与摩天大楼这两种建筑类型所锚定的典型“生产力”及其背后辩证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纪念碑将人民意志与社会生产捆绑起来,摩天大楼则追问高度、速度之于社会生产的真正意义,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支持。
其中,并立互文的两件大型装置《起因在投射中》(2017)与《起因在透视中》(2017)来自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为其观念建筑提案“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2017)所构思的一对图书馆模型。“起因”(cause)作为某种虚无的“起源”或“原因”通过“投射”与“透视”这两种相逆的建造过程暗示了一个无限的纺锤体结构——将透视的灭点和投射的起点重叠,世间万物能够在其中分裂增殖。如果将“生产性”或“非生产性”视为一个“起因”,那么“投射”与“透视”就是“降低”与“提高”之间的绝佳隐喻,任何建筑都是为这个“起因”而服务的机构。
而夏乔伊受长征独立项目委任为展览特别创作的《太阳能的在地回响(1-10号)》(2022)以十面悬挂于锯齿状天窗下的旗面图像回应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在《耗费的概念》(1933)与《被诅咒的部分》(1949)中所指出的过剩太阳能与“非生产性”消费之间的关联,为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作为物的意义以及人所仰赖的生存条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籍此,即将于3月11日开放的下辑“液态循环”专注于近来促进“生产力”迁移的市民广场与前线地带两项建筑母题:市民广场为推动舆论、整合社会的公共空间,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无所区分,前线地带更是作为关键的基础建设网络为区域性活动做出卓越贡献。展览邀请到曹舒怡、冯骏原、胡伟、刘窗、刘雨佳、娜布其、蒲英玮、张如怡、张月薇的共是十一件/组作品介入,一同考证具体的建筑案例、城市场景、自然奇观作为“生产性建筑”或“非生产性建筑”的属性,及其“标准”所反映的政治秩序。当“复习”洽为他们的创作手法,或将抚平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因“生产”或建设而产生的裂痕。
机构:长征独立空间,北京
展期:2023年3月11日至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