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展览文章

东画廊 | 海上丹迪 | 第二章:城市漫游者 | 胡为一、娜布其、张如怡

“Sprawl”一词具有多重含义:蔓生、摊开手足躺卧、建筑物杂乱延伸、城市无计划扩张等。在以此命名的灯箱作品中,胡为一尝试传统摄影暗房技术,利用感光乳剂将图像显影在透明玻璃上,进行拼贴和覆盖,致使不同图像得以接合或抵消、信息断片得以沉淀与重组。

整玻璃片上裸露的女性身体与碎玻璃片上腐败的城市遗址相互叠加而产生缠绕效果。这种语义复构的修辞形式强调了艺术家兼具浪荡子与漫游者特质的艺术家自我:通过制造、追逐、鉴赏充满肉欲的她我建立起对浪漫情节的陶醉与快感,同时在挪移其位置的过程中虚构一种既危险又离奇的颓废主义景观。

作为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双向所指,《Sprawl》背后隐藏着艺术家关于个人存在状态的理解。被浮华场景鄙弃或替代的垃圾在他眼里都是值得挖掘的东西。他盲目而有兴味地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窥视着陈腐不堪的剩余物,为社会衰亡寻找最好的见证。

将废墟进一步废墟化是艺术家有意采取的观看方式,而以身体填补缝隙实际上是为集结造成空间断裂的时间皱褶。出于对沉默时代的敏感与对压抑氛围的反抗,艺术家在破坏与解构的体验中修复与世界的关系。《Sprawl》将潜意识深处固着的地域记忆穿透,从而激起被拾来的另类历史。

《空间外的风景 No.1》虽然呈现为一件雕塑作品,却将自身安排为一条质询的路径,针对在批判性人文地理学这门特定而自足的学科框架下有关边界与壁垒的理解。娜布其尝试适应致使现代社会成型的政治模式,籍此虚构起一个彻彻底底的围场,准确切入由异地实体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空间集聚程度与形态。环形结构作为坚实的物体与中间的空隙充分融合,而位于顶部的大地景观演化为探讨区域话语的认知场。

艺术家为深度研究跨越边界与破除壁垒的混乱状态作出贡献。为了建立全球化世界中的交换叙事,她消费着物质奇观,同时设计出一座想象的身体,用来修复人与土地的连结。如此商品化的关系映射出一片满足窥视欲望的地带,被漫游者或奔波的浪荡子视为归宿,组织起客观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又颇为消极的凝视活动。扩展中的边界与壁垒被描绘在轮廓上而成为地点,看似显著但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世界主义城市的折叠身份提供了一种修辞的基础。

张如怡在《副本—1》《弧线—2》《建筑配件—2》中提供了一连串有关跨越与游移的经验以及复杂感受。她针对城市中的建筑、雕塑与场所展开临床分析,通过工业材料进行标本制作,着手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因此,她提取其中的几何结构与节奏表达,同时抓住特定对象的表皮特征,满足装饰的需要。装饰并非独自存在而被强加于其他事物的东西,而是用于自我展现。

由混凝土翻制的仙人掌象征了纯粹自然原型的消失,刺座部位的细节提示其原本的攻击性已经被正常化状态排解在外。这种模仿本身作为教化的手段显露着现实世界所遵循的道德。在此基础上,艺术家根据自身居住环境,在立面与立柱之间生产互文文本,分别在绘画与雕塑中编入弧形与网格的平面以及造型组合,使得两种建筑元素相互渗透。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