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艺术家谱系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 |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 2024
在“共贯与多元”的主题之下,此次展览所囊括的艺术家,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现场的一些新生创作力量,从60后、70后跨越到90后,他们的艺术成长代际跨过了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的00年代和10年代。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绘画这一最朴素、最原始的媒介展开,将新的艺术语言和现实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将国际视野与中国文化贯通,他们的艺术实践既融合了不同传统、类型、图像来源以及形式方法的要素,又不断利用媒介本身的情境动力在看似无关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跨越边界,以证明在视觉信息如此饱和的当下,绘画如何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突破性的技术仍具有最为基础和本质的价值。
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仍以绘画作为表达媒介的新一代艺术家,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艺术家们普遍不再将绘画及其历史当作知识来对待,而是重新审视作为“知识”的图像史与自我意识的共生关系,我们发现他们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内在精神特质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挖掘深度和“文本阅读”的感知深度紧密相关,进而凝聚成意识和语言,成为他们心理和思维活动的显现,借个体体验的图像化来扩展可见世界的维度,再现不可见的情感本源,由造型、体积、色调、构图、结构、层次、节奏、光影、笔触、力度、速度、对比等要素所指称的绘画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更为自由的抒发和运用。
艺术家们不再将自己视为任何潮流或理论流派的参与者,而是借助所有媒介历史的产物为手段,进入更微观的个人意识史的研究,将绘画行为升华成为一种绘画行动,表现出对绘画语言系统化、经典化、风格化的消解,由此扩大当代绘画表达的疆界,并逐步形成一个进化中的新的观念共同体。
展览中的诸多作品还指向了一个具体问题:绘画的图像生产在面临不断突破的技术现实时,该如何褒有其作为审美对象的自律性和传达人工语言像似的社会性?因此,为了让不同作品之间的互文与思辨关系尽可能地传递,同时对主题概念进行充分解释,展览的呈现基于拼贴与镜像的交替逻辑,一方面重申绘画的吸引力与穿透力,另一方面以非聚焦的多视点关系呈现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避免让任何明确的叙事意图干扰对细微的绘画情境的感知。展览的本质意图在于借助这些独特新鲜的创作个案,说明今时之绘画是提出问题的手段,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案。
观察这些“新样态”所具有的特征,提示我们这些镶嵌在时代中的个体,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样本,他们将生活的经验淬炼于自我的创作中,聚焦的是当下,面向的是未来。
艺术家:蔡泽滨、陈飞、陈作、陈可、崔洁、段建宇、韩冰、郝量、黄宇兴、贾蔼力、梁远苇、刘聪、刘晓辉、陆超、欧阳春、蒲英玮、邱瑞祥、仇晓飞、宋琨、苏予昕、孙一钿、唐永祥、王光乐、王迈、王兴伟、王伊芙苓韬程、韦嘉、夏禹、谢南星、徐华翎、禤善勤、 薛若哲、闫冰、张业兴、张子飘
与易英、王静共同策展。
机构:中国美术馆,北京
展期:2024年4月6日至16日